澳门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中心2005年和 2007年组织了两次“澳门居民综合生活素质调查”,“认同社会上存在收入差距问题”的人数,从80%上升到了95%;认同此问题“严重及很严重”的人数从62%上升到了74%。此外,2000年-2003年,澳门的通货膨胀为负数,此后逐年上升,社会财富总体分配与共享,未能与经济增长同步,部分居民更因物价水平连年上升,实际购买力和生活水平反而下降。
贫富差距成为澳门社会越来越严重的问题。回归后,澳门基尼系数持续上升,从1999年的0.43上升到2006年的0.48,明显高于0.4的国际警戒线年,澳门人均GDP首度超越香港,但以家庭最终消费相比,澳门仅及香港的54%。
“澳门特区经济表面繁荣之下,财富分配却极不平等”。澳门立法会直选议员吴国昌指出。
澳门人均GDP从1999年的13000美元,激增到2011年的64000美元(增加4倍以上);但澳门居民人均月收入却只是从1999年的4900澳门元,略增至2011年的9600澳门元(增幅不足一倍)。
吴国昌发现,澳门低收入者在日益提高的生活成本下,处境更为难堪。原本在工业社会有稳定工作机会、身为家庭经济支柱的制造业和建筑业工人,在分配不平等的后工业社会沦为缺乏稳定工作机会的边缘劳工,且在外劳与黑工竞争下被压低就业条件。
现在看来,前两届特区政府在高效发展经济的同时,也留下了长期忽视民生建设的后遗症,医疗、社保、房屋、工资收入、财富分配等问题从未像今天这样集中在一起。这些问题,正在悄悄地侵蚀着澳门取得的那些光鲜的成就。
在2005年和2010年的两次调查中,澳门居民对于整体社会生活素质的评分均是3.18分(5分制)。在2009-2010施政年度,有42.82%的澳